進入內容區塊
張貼至「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Plur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Twitter」【另開新視窗】  友善列印-另開新視窗 字級設定:

綜合診療中心(內視鏡.超音波.腦波.肺功能室等)

綜合診療中心簡介(內視鏡.超音波.腦波.肺功能室等)


本中心含主任醫師及護理技術人員與書記共12人
本中心積極引進各項新穎先進醫療設備,以提供完善臨床服務項目(多達50餘項,服務超過30,000人次/year)
臨床服務項目: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
全大腸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
消化道內視鏡切片術、止血術、異物摘除術及支架置放術。
食道及胃靜脈瘤硬化治療及結紮術
逆行性內視鏡膽胰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
超音波導引下切片、肝生檢及腹水抽吸引流術
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
經皮內視鏡胃造口術
消化道早期腫瘤內視鏡摘除術(EMR,ESD)
消化道腫瘤熱射頻電燒與消融手術
彩色超音波造影術
C-13幽門桿菌吹氣檢查
幽門桿菌快速尿素酶檢測
支氣管鏡檢查
肺功能檢查
胸部超音波及肺部積水抽吸引流術
心臟超音波檢查
乳房超音波檢查
腎臟超音波檢查
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及切片手術
異常心電圖檢查
24小時血壓檢查
24小時心電圖檢查
運動跑步機心臟功能檢測
腦波清醒加睡眠檢測
神經傳導檢測
神經功能溫度檢測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穿顱超音波檢查
骨骼四肢及軟組織超音波檢查
四肢動靜脈超音波檢查
上下肢動脈血管阻塞檢查
 
內視鏡設備介紹
本院消化內科採用嶄新最高解析度 CV-290電子放大內視鏡系統,CV-290新一代電子內視鏡擁有超高解析畫質,更容易捕捉隱藏在死角的微細息肉,讓檢查及手術更具成效。
 
CV-290電子放大內視鏡系統

CV-290新一代電子內視鏡

CV-290解析度:(a)  傳統白光  ; (b) HQ畫質(New) 290高解析系統(NBI)
 
 
窄頻影像系統 NBI 加放大內視鏡 ( Magnifying Endoscope )
最精確‧最優質‧最用心的檢查
影像技術升級,擁有NBI(窄頻影像)以及Dual Focus(雙重聚焦模式)功能,可讓畫面更鮮明細緻,讓醫師能更仔細觀察辨識病變組織是否已有惡化跡象並即時進行息肉或腫瘤切除及組織化驗。

NBI窄頻影像
雖然大部分內視鏡均備有NBI(Narrow Band Image)窄頻影像功能,但Olymous290全新改良的NBI,更能顯示較以往高出兩倍的解析度,讓醫師能夠更仔細觀察血管構造以及早期黏膜的變化,進一步提升內視鏡診斷與手術的成效。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Upper GI Endoscopy)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包括咽喉部及食道的檢查,由口腔口咽部開始觀察,經下咽部 ( 包括聲帶 ) 進入頸部、胸部及腹部食道、食道胃交接部,再進入胃、十二指腸球部及其下行部,配合NBI 及放大內視鏡功能的輔助可對上消化道做完整而詳細的觀察。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Colonoscopy)
何謂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又稱為下消化道內視鏡,它是一條黑色管子,由肛門進入依著大腸的走向,由下而上;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可以觀察整個大腸的任何病變,如:潰瘍、發炎、瘜肉、 腫瘤及出血源,以進一步治療處置,如:息肉切除、切片、電燒止血
大腸鏡檢查有分一般和無痛兩種方式,70%左右的患者,普遍都能接受一般方式的大腸鏡檢查(合併瘜肉切除);30%的病患因特殊原因(如恐懼、怕痛、腸子太彎,或之前只做過無痛內視鏡等等)而選擇接受無痛大腸鏡檢查。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Colonoscopy)


 
 
窄頻影像系統 NBI ( Narrow Banding Image ) 是什麼?
乃利用光線變頻原理使波長窄化,可突顯食道、胃、大腸表層粘膜微血管 ( 內視鏡 Enhance Capillary Network ) 及粘膜微細腺體形態構造 ( Enhance Mucosal pit) 藉以早期辨識粘膜表層最早期癌病變若再加上放大內視鏡(放大x85 倍 ) 使咽喉、食道、食道胃交接部、胃及大腸早期癌無所遁形。
 
由於早期消化道的癌症皆開始於黏膜下微血管的不正常增生,NBI 窄頻影像技術乃是利用 " 血紅素 " 最容易吸收415nm與540nm兩種特定波長的特性,將表層黏膜組織不正常增生的細小微血管突顯出來,便於觀察早期癌變的發生與否。
此兩種不同波長的光,對黏膜組織穿透深度不同,因此黏膜層血管分佈的可見度,會形成強烈對比,以突顯表層組織的差異。

 
 
放大內視鏡原理
 
 
放大內視鏡原理
OLYMPUS CF-HQZL/I(高畫質電子放大內視鏡)




運用放大內視鏡的技術,可將病變染色及放大x 85 倍,觀察到極微細的構造,讓早期癌無所遁形。

 
CO2充氣系統
CO2充氣系統的使用,解決大腸鏡檢查後的不舒適感,讓您不再脹痛。 CO2充氣系統原理是運用CO2在腸道的吸收速度,較空氣迅速100倍, 消脹速度自然迅速100倍,再搭配無痛大腸鏡檢模式無論是選擇健康檢查或是做內視鏡息肉及腫瘤的摘除均能讓您在甦醒之後無腹脹或不適的感覺。
 
 
「無痛全大腸內視鏡 」採簡式「直軸短縮法」
讓大腸鏡檢查變得簡單又安全
內視鏡檢查只要方法與技巧得宜,大腸鏡檢查不再是受檢者的夢魘。由醫師單人操作的內視鏡「直軸短縮法」,整個檢查過程只有吸氣沒有灌氣,以退為進 ( 退二進三 ) 保持大腸鏡的直軸不偏移,利用重複拉回拉直的技巧,讓大腸鏡的管子不在被檢查者腹內打轉,由於直直推入大腸內,因此不會產生疼痛,此為無痛的訣竅,甚至不需全身麻醉情況下,也可輕鬆完成全大腸內視鏡檢查。順利者平均三分鐘即可抵達盲腸部終點。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於2016起陸續更新及引進各項新穎設備(包含高階型超音波,APC,ERBE VIO300D電燒機,及內視鏡微創手術刀等設備),其中內視鏡影像設備更採用Olympus公司最新一代電子內視主機系統及高畫質內視鏡(CV-290),影像畫質較前一代(CV-260)更細膩清晰,尤其三重院區更率先引進(全台第一組)日本最新超高畫質的GIF- H290 Z及 CF-HQ290ZL/I電子式放大胃內視鏡及大腸鏡(x85倍),配合窄頻影像(NBI)輔助辨識,可使消化道早期腫瘤無所遁形,讓醫師能在第一時間辨識病灶組織癌化的風險及程度及採取最佳處置方案,將高風險息肉及早期癌順利摘除,減少病患經濟負擔及日後器官摘除的風險。
 
超音波造影劑於消化系之應用
在臨床上超音波由於簡單易用,能夠方便提供即時二維(2D)動態影像,對於消化系疾病尤其是肝臟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上有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雖然有杜卜勒(Doppler)超音波可以偵測血流動力的資訊,但因受限於訊號雜訊比,僅能有效的監測較大血管內的血流,組織內的微小血管灌流並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觀測。傳統上消化系統疾病多藉由施打顯影劑之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來獲得關於組織的灌流動態資訊。自從 1990年代超音波造影劑(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USCA)的出現,使得超音波能夠即時獲取微小血管與組織灌流動態影像,即逐漸開展在消化系疾病臨床上的應用。超音波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主要原理是利用微小的氣泡, 注入血 液後,當微氣泡灌注至目標組織時,超音波因氣泡的介質介面反射增加,而增強回波訊號,進一步成像。超音波造影(CEUS) 在消化系的應用上相較於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優勢在儀器體積小且可移動、可以觀察到極細微的微氣泡、解析度佳與動態成像、低輻射風險、以及微氣泡的容易清除,對腎臟不造成負擔。

超音波造影劑的禁忌症主要在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非常小心,如右至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嚴重肺動脈高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等。由於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報告,目前對在懷孕與青少年幼童暫不建議使用。
超音波造影在消化系的應用上,最常用於肝臟疾病的鑑別診斷,尤其是局部肝臟病灶(focal liver lesion) 的應用最為成熟與蓬勃。在肝臟病灶的特性評估上,可將顯影時間區分為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動脈期約在施打造影劑後的30秒到一分鐘、門靜脈期在接近一分鐘時開始,之後過渡到延遲期約在 2-3 分鐘 開始,Definity和SonoVue 約可持續至5分鐘,可觀察到此三種顯影期於腫瘤上的變化。Sonazoid造影劑可持續數十分鐘以上,因此可以額外觀察到施打10至15分鐘後之肝細胞期(Kupffer phase)。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典型的超音波造影特徵為在動脈期有強表現,而在門靜脈期和延遲期有早期的衰退(wash-out)(圖一) ,在肝細胞期則是低顯影。如果病灶在動脈期有強表現,但無門靜脈期、延遲期或肝細胞期的衰退,則有很高的機率為良性病灶(圖二)。肝內轉移癌的顯像與腫瘤大小、原發細胞型態的血管性有著密切的關係,轉移癌最常見的超音波造影特徵為快速的動脈期顯影,接著就會快速衰退,在門靜脈期之後皆呈低顯影表現。各類型良性與惡性病灶的特性雖有所歧異,原則上良性病灶的延遲期或更晚的肝細胞期在超音波造影上和周邊肝臟實質呈現的顯影程度相似或更高,惡性病灶則在肝細胞期和周邊實質的顯影程度明顯較低或者是不顯影。另有日本學(Kudo)提出defect reperfusion imaging方法,對於注射造影劑後觀察10到15分鐘,肝臟若出現低或不顯影區域,重新注射造影劑以觀察此一區域的動態特性,舉例來說如果有明確的動脈期灌入,則有很高的診斷率為肝細胞癌。
相較於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超音波造影可評估定量的動態訊號強度,即時就能判定良性或是惡性病灶,這是超音波造影的優勢。

圖一、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於超音波造影之表現。E.在灰階超音波上可見在 S4有一等回音(isoechoic)的腫瘤(白箭頭)。F.此病灶在早動脈期(造影劑sonazoid注入後 20 秒)可見強顯影。G.腫瘤在早門靜脈期已經可見衰退(wash-out)。D.腫瘤在延遲期(post vascular phase)已呈低顯影到不顯影。


圖二、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於超音波造影之表現。A.在灰階超音波上可見在S7有一雜回音(mixed-echoic)的病灶,病灶周邊有一回音環。B.C 注入造影劑後,動脈期有著周邊結節式的強顯影。D.早門靜脈期可見周邊的顯影會漸進式地向中心灌注 (centripetal fill in)。E、F. 此病灶在延遲期仍相對周邊實質呈略強之顯影。
  超音波造影不只可以經由傳統超音波施作,亦可以在執行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時施打造影劑以成像評估胰臟病灶,許多研究發現此一檢查對於胰臟腫瘤的診斷率有很好的表現。也因此在一些準則建議上也將超音波造影(CEUS)與內視鏡超音波造影(CE-EUS)放入關於胰臟疾病的建議工具之列。

總結
超音波造影相較於傳統超音波對於肝臟局部病灶有更佳的診斷表現。超音波造影可以提供更多的資訊及能更準確地診斷良性或惡性肝臟腫瘤病灶。超音波造影的動態定量資訊對於肝內惡性病灶的鑑別診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對於肝癌的介入性治療(如RFA),超音波造影可以在治療前期提供傳統超音波不易發現病灶的定位、可以在介入性治療中提供病灶的良好顯影、及治療後評估消融之成效。本院於去年(2019)年底引進最新一代的西門子超音波儀器及造影劑(sonazoid),大幅提升早期肝癌的診斷能力,讓新北地區多位患者及早確立診斷,並及時得到熱射頻電燒介入治療(RFA),免於耽擱病情及未來面臨外科手術之苦。
 
碳13幽門螺旋桿菌呼氣檢驗
碳13幽門螺旋桿菌呼氣檢驗
某些胃腸常見疾病,像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都有可能是在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造成。近年來研究發現長期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可能是發生胃癌的危險因子。所以檢驗及殺菌是可以減
少這些胃腸疾病的發生。幽門螺旋桿菌是經由接觸傳染,可由唾液、糞便作為媒介,所以個人衛生習慣及環境因素佔有極重要地位。


什麼時候要做幽門螺旋桿菌檢查?
(1) 當有長期胃痛、長期食慾差、消化潰瘍、胃出血時,可以檢查是否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造成,(2)當服用抗生素殺菌後,隔一個月再檢查是否殺菌成功(有些細菌有抗藥性,造成殺菌失敗)

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檢驗方法有哪幾種?
第一類做胃鏡採胃黏膜檢體,進行檢驗如: 組織切片染色法、尿素酵素試驗法 (CLO test)。
第二類非侵襲性檢驗,抽血如血清學檢查法、吹氣如碳13呼氣試驗法。

第一類做胃鏡檢驗,有些缺點: (1)有些病人做胃鏡較不舒服,(2)幽門螺旋桿菌並非均勻分佈於胃的黏膜中,容易採取不到細菌,造成檢查結果錯誤。(3)有胃出血時不易偵測到細菌
第二類非侵襲性檢驗中的(1)血清學檢查法,主要偵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所產生的抗體,但此法不適用於確定殺菌的成功與否,因為在殺菌後,患者體內之抗體不會立刻消失,通常需一年的時間方能消失,故此法不適於作治療追蹤之工具。
(2) 碳13尿素呼氣試驗法(Urea Breath Test),令病人喝下含碳-13的尿素試劑後,胃中幽門螺旋桿菌,便可分解尿素,並產生帶有碳-13同位素之二氧化碳,再呼出體外。再收集病人呼出的氣體,並測定含碳-13同位素之二氧化碳含量,便可由碳-13同位素的增加情況來判斷病人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由於碳-13同位素為一種天然存在,不具放射性的穩定同位素,對人體無不良影響,臨床使用上頗為安全。試劑口服入胃後,可以直接與整個胃壁接觸,不論幽門螺旋桿菌存在胃壁的部位為何,或細菌數目多寡,均有可能被驗出,無取樣失誤的問題,其偵測性與準確性皆可達95%以上,近年來已成為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殺菌後的最佳追蹤指標。但對尿毒、胃手術過診斷率欠佳,可改用糞便檢測法。

碳13尿素呼氣試驗法程序 :
1. 受試者禁食二小時以上。
2. 待受試者呼吸平順,讓受試者口含一支吸管對試管底部吹氣,將吸管抽離試管後立即加蓋旋緊。
3. 待受試者休息5min後,讓受試者喝下50cc碳-13尿素
4. 待15min後取另一試管,如同步驟2.吹氣。將上述兩試管置入自動呼氣碳同位素質譜分析儀中,測定碳-13同位素的含量,若高出3.5個單位以上,即判定為陽性,否則為陰性。採檢方式:檢體為病人呼出的氣體,方式為在病人口服碳-13標幟尿素試劑前,及口服後15分鐘各採檢體。
5. 於兩週後看檢驗報告

 
糞便潛血檢查
在台灣,由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因此,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本院檢查。
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而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方便的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篩檢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何謂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表面會稍稍出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偵測大便中的血紅素,不需要飲食限制。
糞便潛血檢查正常(陰性)並無法百分之百保證沒有大腸癌,當有大便出血、不明原因貧血、長期腹痛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

做糞便潛血檢查需要注意什麼:

1.在糞便的不同表面刮取適量的糞便,放入內含保存液專用的採便管。
2.由於糞便中的血液在室溫下會被破壞,請採檢完後盡速送回;如無法於當日立即送檢,務必先存放於冰箱冷藏保存。

檢查結果為陽性該怎麼辦?
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建議至本院腸胃肝膽科,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
 
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經膽道阻塞的原因包括膽管結石、膽管炎、膽管腫瘤、胰臟頭部腫瘤、十二指腸乳頭腫瘤、膽管狹窄、手術後遺症、膽管先天異常、膽道寄生蟲、慢性胰臟炎等,當阻塞性黃疸產生時,就必須以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做診斷和治療。
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是利用比一般胃鏡稍粗且長的十二指腸鏡,於十二指腸乳頭處,以一支細細的長導管伸入膽管或胰管內,注入顯影劑,在X光協助下將膽胰管的構造顯影出來。







 
瀏覽人次:9412 人 更新日期:2021-09-07
回上頁 回首頁 TOP